从汪丁丁的观察想起

经济学家汪丁丁在博客中国上发出新书《在市场里交谈》的前言,一些观察很准。

比如:“网络社会,与真实(即每一个人都有明确身份的)社会一样,必须解决“自由”与“秩序”的关系问题,才可能获得广阔的发展。而网络社会成员的身份缺失,无疑加剧了自由与秩序的冲突。所以,研究网络社会的发展,特别具有指导我们在真实社会里解决自由与秩序的冲突的意义。”

其实,博客有可能是解决这一“身份”问题,使得网络社会(CAS)有可能形成的一个关键。博客可能是稳定的(信任,信用)节点,而且似乎有聚合、标识、多元、流动和相互作用非线性等特点,那么这里的内在机制究竟是什么呢?建造基砖又怎样得来?(还没有考虑这里系统是开放的,与环境是共演的。)更复杂的系统能否?怎样?涌现出来?说到这里,是不是要先回到 Joi ItoJohn Holland 呢?


汪教授还说到:“在市场里交谈,如果能够营造比较满意的“均衡”,那么与茶馆里的交谈相比,有一项意味深远的后果,是私人场合的交谈营造不出来的。那就是:交谈者之外的所谓“不在场”者的参与。

既然是“不在场”者,就是说,他们的在场,是在场者无法注意到的。由于网上身份的不确定甚至完全消失,任何发言者,在米德(George Herbert Mead)、布鲁默(Herbert Blumer)和高夫曼(Erving Goffman)所论的意义上,都肯定知道自己是在“表演”。面对着我们完全不知道的观众——可以是座无虚席也可以是空无一人的剧场,我们的“帖子”,对于我们自己和观众而言,是表演,是主格的“我”和受格的“我”之间的对话,是作为“行为者”的我和作为“评价者”的我之间的对话。这样,我们的个性居然能够通过网上聊天而获得升华!